古代高僧大德與蒙頂山茶之五||禪惠大師與蒙頂山茶
茶友網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一頭大象-普洱茶

古代高僧大德與蒙頂山茶之五||禪惠大師與蒙頂山茶

       經過多年的挖掘、梳理、總結,現(xiàn)在我們把蒙頂山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提煉濃縮為茶祖文化、貢茶文化、茶馬文化、禪茶文化、茶藝文化。其中,談到茶藝文化,就不得不提及蒙頂山長嘴壺茶技“龍行十八式”和這項茶技的發(fā)明者宋代高僧禪惠大師。

一、禪惠大師出家為僧的緣由
       北宋元符年間(1098-1100 年)年間,名山有一名士,才思敏捷,風流倜儻,但久考不第,難登仕途。他想仿效“三蘇父子”找雅州太守雷簡夫寫信推薦而成名的路子,去拜見郡守呂由誠。呂郡守早就聽說這位不拘小節(jié)而出口成章的才子,就和他開了個小玩笑。當他說明來意后,便送給他一個信封,內裝“僧勒”(準許出家當和尚的官府文件)。這位才子回家后,就削去了頭發(fā),次日一早,騎馬就去蒙頂山找天寧長老叩頭表示要學習佛法。長老說:“哪有當和尚還乘馬出入的呢?”他隨口念詩一首:“文殊駕獅子,普賢跨象王。新來一個佛,騎馬又何妨?”長老感到此人才思敏捷,有頓悟靈性,遂即收他為徒,取叫“禪惠”。從此,他在蒙頂山潛心研究佛理,得禪宗真諦,著有《禪惠語錄》傳世。南宋中期王象之編纂的地理總志《輿地紀勝》這部古籍詳細記錄了他的事跡。至今,蒙頂山還有不少有關他的傳說。后山的黃崖,據傳就是當年他參禪打座的地方(現(xiàn)修有“禪惠之廬”作為紀念),右側有一危巖,像重疊的書卷,是他所著佛教真經的保存處。

二、禪惠大師是蒙頂山長嘴壺茶技“龍行十八式”的鼻祖
       禪惠大師在蒙頂山修行悟道,參透“茶禪一味”之真諦,練就了一手有武功禪趣的摻水方式銅壺茶技,被稱為“千年活化石”,經僧俗茶人世代相傳。過去,作為僧人修行的一門功課,“龍行十八式”茶技只在蒙頂山僧人中流傳,直到清代才逐漸傳入民間。上世紀九十年代,由知名茶人、已故蒙山茶場知青成先勤等人重新挖掘整理并弘揚。這一茶技一經向世人展示,即獲得了國內外愛好茶藝人士的好評,如今已成為世界茶文化藝苑中的一枝奇葩。

三、蒙頂山長嘴壺茶技“龍行十八式”為保護傳承弘揚蒙頂山茶文化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
       蒙頂山長嘴壺茶技“龍行十八式”,是四川蓋碗茶長嘴銅壺斟水技藝,屬剛健派,在沖泡階段表演。將銅質、壺嘴長達85厘米的專用提梁壺中的沸水在一米開外,用十八個武術動作造型準確無誤地注入茶碗中,融傳統(tǒng)茶道、雜技、武術、舞蹈、禪學、易理于一爐,每一式均模仿龍的動作,式式龍行云動,招招景馳浪奔,令人目不暇接,心動神馳。這十八個動作為:吉龍獻瑞、玉龍扣月、驚龍回首、烏龍擺尾、祥龍行雨、白龍過江、潛龍騰淵、威龍出水、青龍入海、異龍行天、戰(zhàn)龍在野、神龍搶珠、飛龍在天、亢龍有悔、龍詠天外、猛龍越海、龍轉乾坤、游龍戲水。

       蒙頂山長嘴壺茶技“龍行十八式”表現(xiàn)出一種剛健向上的藝術風格,以陽剛之美獨樹一幟,成為茶文化中一道獨特景觀。近年來,在國內外許多重大茶事活動中,蒙頂山長嘴壺茶技“龍行十八式”成為宣傳蒙頂山茶的一張靚麗名片。央視、鳳凰衛(wèi)視等國內外幾十家電視臺都先后進行過專題報道或者新聞報道。蒙頂山長嘴壺茶技“龍行十八式”還先后在韓國、法國、德國、奧地利、阿聯(lián)酋、新加坡、日本、荷蘭、美國等眾多國家表演,以剛勁有力的表演形式,綻放著蒙頂山茶文化的獨特魅力,走出國門,亮相世界,為保護、傳承、弘揚蒙頂山茶文化發(fā)揮了及其重要的作用。

作者簡介
陳開義,男,雅安市作協(xié)會員。先后在《中華茶文化》《茶博覽》《茶周刊》《中國茶葉市場》《中國茶業(yè)》《走遍中國》《星星詩刊》《四川日報》《四川農村日報》《四川文學》《四川畫報》《四川文藝》和今日頭條、中華名茶網、茗邊、茶友網等50余家媒體發(fā)表各類文章500多篇(件)。作品多次入選《2019四川詩歌年鑒》《雅雨清風——雅安70年文學作品精選集》等專輯。著有個人文集《杯中歲月》。